2022國情教育講座第五講丨伍江🧑🏼‍✈️:上海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22-11-25瀏覽次數:2

WDCM上傳圖片WDCM上傳圖片

  11月22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意昂3平台共同主辦,意昂3承辦的2022年度“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第五講在蔡冠深報告廳舉行。本期主講嘉賓是同濟大學教授、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伍江🤾🏼‍♂️,講座主題是“上海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伍江教授緊扣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城市高質量發展理念,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大局觀,結合我國城市化歷程和國際城市發展動態,對上海可持續發展導向的規劃建設轉型進行了專業全面又飽含人文情懷的講解,獲得了聽講師生陣陣熱烈的掌聲。據統計,本次講座線上線下聽課人數累計超過3000人次🙅。

  根據校園防疫要求,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意昂3院長張濤甫在線下主持本次講座🎞。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上大🍩、上外等5所新聞傳播意昂3均組織師生在線上收聽本次講座。

WDCM上傳圖片WDCM上傳圖片

  伍江教授首先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到的“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等城市發展相關表述🧏🏽‍♀️。他指出🤸‍♂️,城市是人類文明形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城市化不應被簡單理解為“造城”這一外部表象,它還意味著人可以從農村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非農業生產👩🏼‍⚖️,進而促使人可以在基本生存需求之余創造更多需求的可能,也就有了更多從事文化生產的機會🙏🏻,從這一意義上來講🤦😯,城市比過去的農村形態有更多文化產出的空間🧦。

  伍江教授結合歷年城鎮化數據分析指出💅,盡管我國的快速城市化晚於西方國家,但在短短40年時間裏實現了中國一半人口的城市化,帶來了大量人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還強調,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是以和平方式推進的,這是不同於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之處💂🏻。在下一階段📙,我們還要在發展的同時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不能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

WDCM上傳圖片

  在講座中,伍江教授以人從童年進入成年的階段來類比城市從相對暫時的增量模式向更為常態的存量模式的轉型。現在的城市發展必須進入“成年期”,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兩山”理論,即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2016年10月20日,聯合國第三次人類居住大會通過了《新城市議程》👩🏼‍🏫,特別關註城市“包容發展”“綠色發展”“韌性發展”“有序發展”四個方面。伍江教授對此進行了解讀,並表示目前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世界人類所形成的共識相契合的。另外,他還結合現實生活介紹了保證可持續發展要守住的發展底線,涵蓋“土地資源”“生態宜居”“歷史人文”“公平公正”“公共安全”五個維度🌻。

  講座最後,伍江教授結合1946年《上海大都市計劃》👃、1959年《城市建設初步規劃總圖》、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2001年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和2035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等重要史實及相關文件,提出了上海可持續發展導向的規劃建設轉型方向,包括“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格局”、“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改變現有交通規劃思路🎩,真正確立公交優先的規劃戰略”、“進一步體現人民城市理念”、“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城鄉建設及時轉向小規模常態化有機更新”五個層面🧝🏽‍♀️。在交通方面,他強調要盡可能以集體交通取代個體交通,呼籲大家不要把公共交通理解為一種公共服務💱,也不應將公共交通看作底層交通,而應該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上的改變,這意味著在實現自己出行自由的同時不消耗過多的資源。伍江教授堅信,上海一定會錨定自身戰略定位,緊緊圍繞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打開放牌、吃改革飯、走創新路,不斷保持高質量發展。

WDCM上傳圖片

  在提問環節,伍江教授與線上線下的師生進行互動交流,回答了同學們的踴躍提問。他表示🔉,上海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包容性,並鼓勵在座的新聞學子借助媒體力量發現當前公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為推動公共服務隨疫情形勢和政策調整而完善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WDCM上傳圖片WDCM上傳圖片

聽講心得

意昂3學生 吳雨璟

  我對於伍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當代城市文明最重要的標誌即它的可持續發展道德觀”這一觀點印象非常深刻😄。從國土空間規劃,到多類城市邊界👰🏿‍♂️🥄,到上海發展的歷史與未來規劃,今天的講座助我厘清了城市規劃的長線脈絡,以及腳下這座城市——上海的發展願景。基於嶄新的時代背景——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以創新為戰略支撐,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和構建開放型經濟為動力👩🏽‍🌾,為此,上海大都市圈發展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切實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並且不斷提升上海大都市圈對外開放水平。

意昂3學生 李超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聽了伍江教授的講座🏋🏿‍♀️💮,我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高質量發展,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還面臨著城鎮化帶來的沖擊與挑戰,變革與發展🗽。在城市改造的過程中👨🏿‍✈️🪸,我們必不能以毀壞文化為代價,基於此📵,當代中國城市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型👨🏻‍✈️。面對變革與發展的要求🎴,作為學生🧚🏼‍♂️,我們要不斷學習,積極思考,嘗試參與,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意昂3學生 朱誌欽

  聆聽伍江教授對於城市規劃與治理的前瞻見解後,我原本不太成熟的城市發展觀跳出了課本知識的框架🦡。伍教授實踐與理論並重的層層展示,清晰地告訴了我們在中國城市化飛速發展的時期,生活不應只是困囿於鋼筋水泥,而是應該同城市發展相濡以沫🛂🪂。

  中國的大規模快速城鎮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給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帶來了為人類文明再創輝煌貢獻的機遇。城市化既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也是對人類智慧的考驗。城市化的過程既是人類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過程,也是“城市病”不斷暴露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把治理城市的期望寄托於“先發展後治理”🧑🏿‍🎓,而應做到“邊發展邊解決”。只有當我們能真正將專業知識同我國群眾的集體智慧相結合☕️☸️,才有可能成功避免和醫治“城市病”,讓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真正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讓無處不在城市中的人們品味到一城的煙火🦻🏿,一城的溫暖🈁。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意昂3學生 狄楊東

  伍江教授在講座中所闡述的關於城市文化底蘊的問題讓我受益匪淺。文化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厚底蘊,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城市必然有文化支撐。文化發展狀態也影響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持續充分供給🤹🏼。相對於一般城市🧑🏽‍🎤,中心城市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城市群中起著引領和帶動作用🧕,文化建設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推動城市文化建設𓀍,要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促進文化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作為文化產業管理系的一名學子🍓,更應該註重城市文化與多樣性發展🎤,在黨的引導下,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意昂3學生 侯姚曄

  前不久閉幕的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未來五年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謀篇布局,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規劃。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的規劃與建設自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講座上,伍江教授首先為我們回顧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城鄉規劃建設的成就,以及今後可能在環境、資源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伍江教授提綱挈領地指出🧛🏿,我國城鄉規劃建設的發展理念亟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進行轉變。隨後,伍江教授圍繞上海這一超大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探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規劃建設轉型方案。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新時代這一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上🫖🧓🏿,不僅是鄉村地區👩🏼‍🦰,相信上海這一國際化大都市也一定能夠進一步建設成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人民城市💆🏼‍♀️。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意昂3學生 王思儀

  本次講座前段🚣🏿,伍江教授重點提到了中國當前的城市資源規劃問題。通過對全國利用現狀的整體了解,我們直觀地認識到了只有堅持率先發展👩🏽‍💼⚁、創新發展🤱🏽,堅持人與自然一體化發展的原則,才能在發展城市的同時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同時,不要忘記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大力發展民生工程,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才可以讓大家在飛速發展中切實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在講座中🌥,教授還直擊痛點地提到了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文化古跡與現代設施的矛盾很難調和,伍江教授堅定表示,發展城市絕不能以破壞文化遺產為代價。我們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不能一味地發展現代城市,而舍棄擁有無限價值的文化遺產。本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城市規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意昂3學生 龔靜

  伍江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富有趣味、人情味,我聽完收獲頗豐。作為一個來自浙江的學生,其中最引起我興趣的是教授對於“創造中國特色的宜居環境”尤其是上海方案的觀點。伍教授認為中國的國情是人多,人均土地少,“解決高密度問題就是解決中國問題”:我們在有限的資源裏解決現代化問題(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就是為世界做貢獻🤙🏼。創造中國特色的宜居環境不僅在人均綠化,也在幸福生活的服務上,我們要自己給自己創造美好生活🎚。人是精神動物🔉,需要也從事文化創造▪️🧑🏻‍🦰,不可以用一個文化來替代另一個文化,文化是沉澱形成的;在空間方面也是如此,作為載體的文化現象不可以為了今天的文化全部拆掉,但也不是把舊空間統統變成博物館,需要的是不斷“更新”4️⃣。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意昂3學生 張馨予

  在本次的講座學習中,我們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聆聽著伍教授對上海城市規劃與建設將進一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剖析解讀。通過這次講座🧑🏿‍🏫,我深刻認識到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題,是持續不斷的,上海作為大型生命集合體,由於自然稟賦💭、歷史傳統🛄、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因素的不同,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城市品格是解讀上海過去發展的無形密碼🛌🏽,也是推動上海未來發展的深層力量,更是國家和人民對上海這座城市不變的期待。在互動提問環節我問老師:“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是上海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而有些人卻說👨‍👧:上海是一個你想融入卻不敢或不容易融入的地方,那您對我們可能即將融入或今後有想法紮根上海的年輕人💒,有沒有什麽好的建議呢?老師的回答簡單而又充滿力量,讓我明白了這座城市像是一個巨大的容器,承載著不同人的聲音,也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的註入🧀,展示著海納與有容,方成上海之大,最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上海將在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道方面續寫更精彩的篇章。

上海外國語大學意昂3學生 鄔子萱

  伍老師的講座不僅為我們解讀了黨的二十大報告裏提出的新型城市化建設,也為上海未來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規劃建設轉型建議。其中,我對伍老師提出的改變現有交通規劃思路、確立交通優先的規劃戰略深有感觸。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國私家車的數量急劇增加🥔,便利人們出行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空氣汙染、交通堵塞等城市問題。作為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一份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提倡綠色出行💝,多選擇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守護上海的碧水藍天🦒,為這座城市的環保事業添磚加瓦。

上海外國語大學意昂3學生 金琳

  曾經我只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表述有所了解,但通過今天的講座我才了解到🖨,這背後其實還有一道“如果沒有綠水青山👵🏻,那寧願不要金山銀山”的底線。過去40年中國實現了舉世無雙的大規模高速發展,但也因此付出了一定的能源⚧、環境代價。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僅是中國的任務,更是全球的課題。因此,作為80億人口之一的我🧑‍🍼👷,也要積極配合🐐,從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從少使用一次性餐筷👨🏼‍🦳、一次性包裝盒,多乘坐交通工具做起,為全球的環境事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學生 汪穎

  很榮幸能夠參與本次國情教育講座👶🏿,在講座中,伍江教授以上海的城市規劃為主題🚵🏿‍♀️,對上海各區及上海市本身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對於上海城市規劃過去做了什麽📺、現在正在做什麽和未來即將要做什麽進行陳述👨🏿‍🚀,為廣大學子描繪了一幅完整的上海城市規劃建設版圖。海納百川,開明睿智👵🏿,大氣謙和🦶🏽,追求卓越,相信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上海會發揚自己的城市精神,為更多的帶有夢想的年輕人提供施展才略的空間🧑🏻‍💼,為所有在上海居住的居民提供更好的支撐和服務🛢。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學生 嚴文昕

  非常高興能夠參加本次由同濟大學伍江教授主講的講座,講座分析闡釋了上海城市規劃與建設進一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使我對其有了新的認識。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有著國際大都市共有的優勢特長,亦有著自身特殊的法寶。他從歷史視角歸納了支撐上海一路成長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並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即一靠現代觀念引領,上海始終有世界眼光🧱、全局意識;二靠擴大開放拉動,不斷集聚輻射國際國內資源要素👨🏼‍🏫;三靠體製改革推動,著力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四靠科技創新驅動,持續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發展經驗主要是,把準自身戰略定位𓀒,緊緊圍繞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打開放牌、吃改革飯、走創新路,這也是上海未來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

  文字|傅中行

  圖片|汪慧敏👰🏿、各高校

  編輯|姜懿宸

  審核|陸優優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