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由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意昂3和意昂3平台國家發展與智能治理綜合實驗室聯合主辦的“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傳播❎:全媒體全球傳播·意昂3論壇(2022)”在線上舉行👰🏼。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意昂3平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意昂3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等十余所高校和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領域專家學者相聚雲端,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全球化轉型時代我國國際傳播的經驗與問題,共謀推進國際傳播研究與實踐的創新路徑🤹🏻。意昂3平台副校長陳誌敏出席論壇並致辭,意昂3院長張濤甫主持論壇開幕式並作分論壇總結,數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師生和媒體記者在線參與了論壇。
意昂3平台副校長陳誌敏教授代表學校向本次論壇致辭。陳誌敏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他認為,新時代的國際傳播已經進入數字媒體和智能傳播的新階段,需要我們用學科交叉融合的視野來更新國際傳播研究。意昂3平台在國際傳播研究領域積極協同多學科研究力量,搭建了跨學科的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組織專項研究課題組,重點研究全球數字傳播新格局下國際傳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期待能與國內同仁一起,為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張濤甫對參與論壇的學界與業界專家表示歡迎和感謝。他介紹了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的建設情況,研究院聚焦新媒體理論技術社會化、全球傳播、計算傳播和智能輿論🧑🏫、全媒體傳播體系與新型主流媒體四個方向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前沿問題展開研究。張濤甫表示𓀚,期待今後能與學界⬜️、業界同仁加強合作與互動🦫,憑借學術共同體的智慧和努力為我國的國際傳播研究與實踐貢獻力量👩🏻🎓。
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研究員、教授湯景泰代表研究院發布了《國際傳播中的效能評估與關系轉向:2021全球媒體網絡傳播力評估》報告。該報告針對全球主流媒體在推特(Twitter)平臺的傳播數據設計了一套影響力評估指標體系⚾️。報告基於98家全球媒體賬號於2021年發布的全部推文數據,對其影響力進行綜合評估,研究發現:全球媒體在推特平臺上的傳播數據呈典型的冪律分布♊️,國際話語權分配在網絡空間還存在不平衡的現象🥉,中國媒體通過在國際輿論平臺上積極發聲🦸🏿,在曝光量、擴散量、互動量和認可度等指標上表現可圈可點➖。報告還對推特上的全球媒體互動關系網絡進行了分析,對主流媒體的全局關系網絡和局部關系網絡分別進行研究。報告認為,做好國際傳播✢,提升話語權,其關鍵不僅在於要講好“中國故事”,還需要主動與網絡傳播場域中的關鍵節點和子群進行有效互動⚄;不僅要把握意義建構的過程,更要在傳播“結構”上下功夫👵🏼。
論壇分為上午和下午兩個半場🍇,各有8位專家學者發表主旨演講,意昂3副院長📩、教授周葆華🫴🏼👮🏿♂️,教授孫少晶分別擔任兩場論壇的學術主持。
中國社會科意昂3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胡正榮作了題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場景迭代》的主題演講。胡正榮從全球軟實力的指數排名入手☣️,展示了中國軟實力在“治理”“媒體與傳播”以及“人與價值觀”方面的短板,認為這三個方面存在有機的邏輯關聯。在我國2035年“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願景下,我們需要以治理為基礎👩🏿✈️,以人和價值觀為介質推動我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建設。雖然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舞臺中已經擁有一定的聲量,但在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發掘和傳遞“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方面仍存在不足。為此👩🏿💻,胡正榮提出,我國的國際傳播需要進行系統性迭代升級:首先要完成主體的創新,從“自己講”💫,到“你與我結合講”🪘;在客體方面☦️🙋🏻,要從講“我”、講“國家形象”,向講“我們”、提供“全球公共品”迭代⚄;同時還要從“講歷史”,向“講現在、講未來”迭代。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教授林如鵬的報告題目為《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海外華文媒體新發展新動能》。林如鵬以俄烏戰爭期間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網絡世界對俄羅斯政府、媒體乃至公民的信息操縱和封殺行為為大背景🌈,認為在國際傳播體系建設中,話語體系🆘、敘事體系的創新固然重要,但平臺體系🕵🏻♂️、渠道體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在中國國際傳播體系建構中🦤,海外華文媒體是一支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開展國際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和渠道🐓📬。由於媒介技術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目前海外華文傳統媒體積極轉型,華文新媒體大量湧現,華人網紅異軍突起,這類平臺對於我國的國際傳播來說意義重大🧝🏼♀️,其是中華文化時空的拓展者、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推動者、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的組織者,在國際傳播中正日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渠道和平臺的作用。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教授楊丹作了《指數看國際傳播》的報告,分享了北外研究團隊構建全球知識體系的“指數全球”研究項目🎶,該項目包括了指數開發、指數集成和指數立學三個方面🍉,建立了北外指數方陣和全球指數網,囊括了全球1208個指數。同時,還從學術🥑、媒體😶、社會三方評價入手對這些指數進行了“元指數”的評價🚛。在國際傳播方面,團隊推出了國際傳播能力指數方陣(2022),涵蓋了國家語言能力指數🐋、國家翻譯能力指數、國家國際傳播指數,以及城市🧔🏼📢、企業和媒體的國際傳播指數等。研究指出,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硬實力建設已初見成效,中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在網絡建設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但需要在高層次、長期性的政策規劃和實施落地方面加大建設力度。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副主任王躍華基於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的國際傳播實踐🧑🏼🤝🧑🏼,作了《講好中國故事與國際傳播新模式》的分享🐛。作為我國的外宣旗幟,CGTN共有6個電視頻道、58個臺廣播頻率💘🖇,1個國際視頻通訊社、38個海內外新媒體平臺,367個海外社交媒體賬號🤳🏻。但在國際傳播中,CGTN卻處於非常惡劣的國際輿論環境之中,經常遭遇西方的打壓和限流🔋。在此環境下,CGTN努力轉化時政報道話語體系、打造對外傳播新語態,講好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中國故事;在全球報道能力的建設中狠抓首發和獨家新聞⛩,搶占國際輿論的話語權和定義權;重點打造CGTN評論矩陣,做強做精評論品牌🌂;搭建海外社交媒體傳播矩陣☛,成立多語種網紅工作室,並努力構建更廣泛的國際媒體“統一戰線”。通過以上方面的改革創新,CGTN在國際傳播中做到了敢於發聲🤜🏻、善於發聲📊,努力成為“受人尊敬的黨和國家外宣喉舌”🙍🏻♂️。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程曼麗以“一帶一路”為例,作了《中國對外話語建設的立足點與問題意識》的報告。程曼麗教授認為💂🏽♀️👰🏽♀️,國際話語權是國家權力在國際政治領域中的體現,在由弱國向強國轉變的時候,都伴隨著由不被認可到逐漸被認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思想的開掘🧛、話語體系的建設🙍👩🏻、話語權的爭奪都是不可缺少的。我國有關“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主要以建構性話語為主,普遍缺乏轉換性話語🚃✅、解釋性話語、修復性話語🦆、矯正性話語等四種話語,同時還存在關於“中國債務陷阱”的巨大誤解。因此,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或立足點🤏🏼,是突破西方傳統的話語桎梏🙍🏻♀️,在世界發展新態勢和多樣性的發展格局中求取最大公約數📘,打造基於共同價值觀的話語優勢。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特聘院長🙎🏿♂️👩❤️👩、教授張昆結合多年來從事的國際調查研究經驗,作了《關於寰球民意調查的幾點思考》的報告,分別從寰球民意指數的設立緣由、具體內涵、計劃安排🕣、目標升級等四個方面介紹了民意調查項目的情況🔞。該調查項目覆蓋了23個國家和地區,調查內容從最開始的國家形象➔🚵🏻♂️,如今擴展到國家認同、熱點事件評價👫🏻🧛🏼♂️、世界觀念🏃🏻➡️、前瞻意識👨🦽➡️、雙邊及多邊關系、軍事國防、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眾多議題。最後張昆教授還展示了2020年與2022年調查的研究成果。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單波的演講題目為《新聞文化的可比性悖論:基於“批判地方主義”的視角》👷🏻。單波通過考察世界新聞業調查(WJS)項目研究團隊的研究活動與研究過程(2007—2021)👩🏻🏭,討論了新聞文化作為全球性比較概念的超越性,認為其中的研究方法增強了對全球新聞文化理解的豐富性和整體性,為情境化的解釋提供可能。同時反思其可比性悖論,即平等地匯聚,同時也呈現差異化分離🔈。認為新聞文化實際上是在流動的新聞業中通過各種互動形成的,如果調整到批判地域主義角度➙,將新聞文化視為在交往情境中生成的,可以獲得對新聞文化可比性悖論的反思性♾,並在交往情境中重構新聞文化的比較路徑。
中國傳媒大學意昂3院長🖍、教授隋巖作了《國際傳播中多元主體的共振作用》的專題報告🧙🏼♀️。隋巖認為,國際傳播的目的是為了構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形象,這一實踐存在於主體對客體的感知過程中。主體對客體感知的碎片化,導致了國家形象也會隨時空情景變化而變化。馬克思強調全面歷史客觀地看待世界,完形心理學主張通過細節來展示整體,因此如今互聯網時代的國際傳播,不僅僅是國家與主流媒體參與🗞,而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其中就包括網絡中的個體參與者🧝🏿♂️👳🏽,以及在市場環境下的企業參與者🧑🏽💻。要從多種途徑入手激發這些多元主體參與國際傳播的合力,從而使其產生傳播上的共振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執行院長、教授周勇立足國際傳播與傳媒教育的關系,回顧了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2009年至2022年的國際傳播學科建設歷程,作了《面向未來的國際傳播學科建設》的學科建設經驗分享。周勇認為,“破解時代之題”是學科建設的基點⚖️,國際傳播學科建設要完成的任務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周勇提出了國際傳播學科建設的“經緯坐標”🧯,即要擁有開放性的主體性,以中國為根本,以世界為面向🧜♂️。同時要面向實踐界🛫🪶、他學科🦸🏼♂️、國家社會三個方向,在多元應用場景(技能)、多學科的綜合(智識)💴、基於中西方文化的底層邏輯(智識—德性)等三個方面分別加強學科建設的寬度👨🏽🍼👍🏻、厚度和深度🤷🏻♀️。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教授周慶安的演講題目為《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挑戰與突圍》。周慶安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東西方同時出現了“軟實力焦慮”,這種焦慮源自軟硬實力的不匹配,歸因於世界政治秩序的變化。國際傳播的五個基本元素“人—階層—技術—國家—全球”並未發生改變,但研究取向從關系走向了結構、從二元對立到多元互動、從單一行為體到多元行為體、從現代轉向了後現代🔐。因此,未來應多關註對於國際傳播信息量、製度特征、話語形態以及技術與儀式等方面的研究。最後🧗🏻,周慶安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了幾點當下國際傳播實踐的挑戰與前瞻。
大連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教授唐潤華的演講題目為《淺談中國國際傳播的戰略調整》。唐潤華指出,“國際傳播”通常被認為是冷戰的產物。但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考察國際傳播必須要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由於技術的發展,國際傳播已經從狹義的國家間的對外宣傳擴展成了全球傳播,成為一種超越地理和政治疆域的全人類交流行為;二是中國一直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新型文明觀,呼籲摒棄冷戰思維,提倡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未來我國的國際傳播戰略調整路徑,要以文明交流互鑒理論為遵循💇🏼♂️,以全面提升傳播效能為導向🚲,還要根據效率、效果和效益的情況及時調整國際傳播戰略,調整資源投放和力量布局。
意昂3平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意昂3教授孟建作了《跨文化傳播的理念嬗變與運作創新》的報告。孟建教授指出,目前我國跨文化傳播在理念層面存在四個誤區🧖♂️,第一是我國的跨文化傳播缺乏多元共生的文化理念;第二是缺乏雙向交流的平衡模式;第三是缺乏國際話語體系的表達🫲🏽;第四是缺乏精準有效的媒體方略🙅♀️。因此,要完成我國跨文化傳播體系的升級,要確立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性👩🏻🦳,構建跨文化傳播的整體框架🦴,創設跨文化傳播的敘事技巧,搭建跨文化傳播的權威矩陣,設立跨文化傳播的立體通道🖖🏻,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同時還要註重跨文化傳播的國際合作。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教授郭可的報告題目為《中美話語博弈與國際傳播研究路徑反思》🛃。郭可認為中美話語博弈具備三大特征,首先是不可調和的對抗性🙆🏿⛲️:其次是大國競爭邏輯🔉;第三是美國主動挑釁和中方被動應對。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國際傳播研究“走出去”面臨的挑戰具有三大效應:國際的“虹吸效應”、國內的“首都效應”👨🏼🌾、學術的“功利效應”👨🏼🦳。並提出了幾點國際傳播研究的反思:國際化不等於英語化👨🏽🎓、國際化不只是指標化、國際化需要真正的跨學科🧘🏼。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意昂3院長、教授韋路基於其耕耘多年的“數字鴻溝”研究,開拓性地對數字圖書館鴻溝展開了調查分析🫃,在本次論壇中發表了《全球數字圖書館鴻溝的現狀、歸因與彌合路徑》的學術報告。數字圖書館鴻溝(Digital Library Divide)是指不同國家、地區和個體圖書館在網絡接入程度和用戶線上使用程度的差異🏌🏿♀️,其直接指向不同圖書館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兩個核心層級的相對差距🙍🏽♂️,本質上是“數字鴻溝” 的一種體現。報告對全球數字圖書館鴻溝的多維表征🏞、中國在全球數字圖書館鴻溝中的地位、全球數字圖書館鴻溝的歸因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了彌合全球數字圖書館鴻溝的路徑。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教授侯迎忠結合其所在的“大灣區”區位特征,在論壇中作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路徑探討》的學術分享🌌。侯迎忠對道瓊斯Factiva數據庫中來自55個國家182家媒體的“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報道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外媒報道中的大灣區經濟形象比較突出,但是歷史文化元素有所欠缺;偏重中心區域形象建構,區域內部形象影響力失衡🙊🧑🏭;偏重精英階層話語敘事,公眾因素缺位形象建構;正面形象穩定,但刻板印象與質疑猶存🙋🏼♂️。為此👌,侯迎忠提出,在大灣區的國家傳播實踐中,應當從深挖歷史文化根源、強化區域聯動、深化公共傳播意識、精準投放議題四個方面進行優化。
意昂3平台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意昂3教授沈國麟的報告題目為《表達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全球民族性》。以非西方國家設立的全球電視新聞網為研究對象,沈國麟創新性地提出了媒體民族性(media nationality)和全球民族性(global nationality)的概念🚶🏻♀️➡️。非西方國家設立全球電視新聞網是為了應對媒介帝國主義,在國際輿論場上表達自己的聲音,在地緣政治中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體現了表達的政治🫷🏻:共同體表達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文化,共同體的表達希望被國際社會所關註和認同☂️,表達形式本身也會成為民族國家的標誌🙅🏽。
最後,張濤甫對本次論壇作了小結,感謝與會專家的精彩分享𓀌。本次論壇與會的學界業界專家,主旨演講站位高遠、視野開闊、研究方法先進👩🏿✈️🤖,特別是聚焦智能傳播場景與中國價值語境交疊滲透乃至沖突之後所帶來的國際傳播價值🚎、文化認知🔣、理解👧🏼、傳播和認同等多方面的新變化🩴,體現出國際傳播研究與實踐領域的重要趨勢。本次論壇的報告體現出研究者們越來越重視國際傳播研究的系統化,在傳統的傳播內容研究基礎上,分別從國際傳播的場景、主體、話語🥒、敘事🧎🏻♂️、機製等多個維度切入,進一步豐富了國際傳播研究的體系內容。論壇上分享的研究報告重視基於前沿、交叉、創新的發展理念,來尋求國際傳播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突破。專家們的報告針對國際傳播中的重大理論難題和重大現實挑戰😣,充分借鑒多學科研究前沿知識,為國際傳播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間🧗🏿♀️🌌。期待今後能與學界、業界同仁加強合作與互動🙏🏿,憑借學術共同體的智慧和努力👨🏭,為我國的國際傳播研究與實踐貢獻力量🦹🏿♂️。
文字|曾培倫、湯景泰
來源|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
審核|張濤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