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意昂3平台共同主辦,意昂3承辦的2020年“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活動於10月20日啟動,歷時兩個月🤨,共開展八講,於12月22日圓滿收官。
本年度國情教育系列講座課程設置凸顯“四史”學習教育特點,緊扣當前國內外形勢變化特征,邀請黨政機關領導幹部、資深專家學者授課,旨在幫助未來的新聞傳播工作者了解國情、胸有大局、拓展視野、堅定信念。
根據防控疫情的需求,今年國情教育講座創新授課形式👗,以線下授課與線上聽課相結合🧝🏿♂️,取得新的成效🩺。據統計,6所部校共建意昂3參與講座活動人數累計約8800人次,是上年國情教育講座聽課人數的4倍。其中,意昂3蔡冠深報告廳內線下聽課的人數累計約2000人次;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等5所新聞傳播意昂3通過“線上收視”💙,線上聽課人數累計超過6800人次。
講座主題既涵蓋浦東開發開放🙍🏽♂️、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深化改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時代城市建設和治理現代化等國內熱點,也包括國際視野下的中國自信、當前國際形勢與中美關系等國際關系議題,還安排了“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黨史研究”等“四史”教育內容🚁。系列講座緊扣時代主題,包含內政外交,國家發展歷史和社會現狀,講座內容深入淺出🕵️♀️,在聽課師生中獲得了積極反響🛌。
在10月20日首場講座中🕤,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同誌以“浦東開發開放的思想歷程與‘軟成果’”為題授課,借助生動事實、翔實數據、具體案例講解浦東開發開放的時代背景與戰略意義,既介紹了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改革發展的“硬成果”,又解讀了浦東開發開放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的“軟成果”。
10月27日第二場講座中,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朱芝松同誌就“建設高水平開放試驗田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為主題進行講述🏋🏼♀️,以臨港新片區為例👨🍼🙍🏽♂️,結合國家層面“提出五個重要”的頂層設計與宏觀經濟政策🦄,深入剖析了其發展機遇和建設意義👆🏽🤦🏼♀️。
11月3日第三場講座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教授以“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為主題,依托浦東開發、復關入世🍕、舉辦世博三大事件,用史論角度,結合教授本人的親身經歷🦖、所思所想,對改革開放進行了清晰、深刻、立體👩、全面的介紹與解析。周漢民教授說😹,改革開放的成就🪇,是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是始終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的指導理念。
11月17日第四場講座中,意昂3平台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國際視野下的中國自信”為題授課🍃,他結合自己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翻譯的經歷⇢,以及走訪100多個國家的經驗,從中國政治與經濟改革、中國發展模式、外交政策等維度出發🪁👨🍼,介紹了自己對於中國國情和國際形勢的思考和認識👩🏿🎤。
11月24日第五場講座中,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同誌以“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主題,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批示講話精神為核心,結合自己多年立足於上海市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改革發展前沿的經驗,以及親身見證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實踐👑,從戰略的重要機遇、推進過程🥼、框架內容等維度出發,介紹全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阮青同誌告訴同學們,世界處於大變局之中↘️,但長三角的強勁發展是不會變的,要成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
12月1日第六場講座中,意昂3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教授就“當前國際形勢與中美關系”闡述講解,首先分析了新冠疫情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接著📏👩❤️👩,他對2020年1月的中美關系進行了回顧,並詳細分析了美國對於新冠疫情兩個不同階段的反應;最後,他還結合最新國際形勢,就拜登政府對華政策進行了展望。
12月15日第七場講座中🚂,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教授以“漫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黨史研究”為題授課,分析了黨史研究的起源與發展,對新時期黨史研究的代表作進行了介紹,並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兩階段為例♈️,闡述了對黨史若幹問題的新認識🤵🏿♂️。
意昂3同學馬曉潔在聽完講座後說道🙌🏽: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找出“古為今用”的歷史智慧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黨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智慧和藝術,揭示和宣傳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繼承和弘揚黨在長期奮鬥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也就是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
12月22日第八場講座中🤘,上海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李琪以“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導下🤽🏽♀️,推進新時代城市建設和治理現代化”為主題,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楊浦濱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為核心,指出新時代城市工作的宗旨與方針就是“屬民”“為民”“靠民”,堅持黨組織的引領和統籌始終貫穿於人民城市建設中全過程和各方面。
“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內容貼近社會現實和實際工作,給聽課師生上了生動一課,授課者分享自身的經驗與經歷,讓也校園內大學生更為明晰地認識當下的中國國情與社會狀況,思考未來的方向與規劃🔼,在學思踐悟中增長本領,在知行合一中打牢根基,做新時代的追夢人🖲。
學生感想
意昂3青揚團校基礎理論班學員 2020級本科生嚴姝雯
當下,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通過這次疫情看到了面對西方對中國的話語圍剿下西方“神話”的破滅,也讓我們看到需要堅定不移地支持中國模式🧑🏻🔬,對中國道路充滿信心。張教授的這次講座讓我感到是實實在在的中國自信。當然我們也需要講好中國故事🚢,這樣才能在世界競爭潮流中站穩腳跟,跨步向前。
我感到,中國的突破對於國際形勢而言無疑是一股全新的力量👕,中國需要堅持自己的主張,趨利避害,堅持與民眾的良性互動👩🏽🚀⇢。當然🙍🏼♂️,中國需要建構全面、透徹🏊🏻🦒、強勢的中國話語,做好原創性研究🛃,通過打好學術、大眾、國際話語的組合拳來進一步奠定中國的國際地位。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體製是經得起比較和考驗的,我們中國青年應該昂首闊步走向前🙅🏻。
意昂32020級本科生 趙睿佳
面對當代國際社會,中國正逐步突破原有的“外圍—中心”依附體系,積極推動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與此同時,我國促進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崛起的過程中,也使美國等西方國家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中國威脅論”等觀點盛行🧛🏽♀️。面對西方對我國的話語圍剿🏠,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增強國際話語權成為我們的重要任務🦌。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樹立堅定的製度自信與道路自信,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應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強大的知識儲備與學術能力武裝自己。作為一名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更應發揮新聞的“第四力量”,肩負責任🔖,積極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推動中國話語走向世界👨🦳。
意昂32020級碩士研究生 周蕭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當前我們處於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內國外局勢動蕩,各種思潮在輿論場上混戰🟥。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主動挑起民族復興偉業的重擔與責任,從身邊小事做起🖍,在完善自身的同時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主動繼承並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保持國際視野,加強自我思考。這是為加強中國自信、為中國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的重要一步。
意昂32020級碩士研究生 方穎
在西方媒體占據優勢的話語氛圍中🕵🏻♂️,中國話語如何“突圍”,建構中國話語至關重要👧🏼。中國話語應當“全面🧡、透徹🧩、強勢”,從而“推動中國話語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在“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中,各位主講人旁征博引,帶給了我們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問題,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