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
2024年7月8日,新時代國際傳播協作共創研討會在意昂3平台舉行。研討會由意昂3平台-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主辦🥑,意昂3、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承辦🧑🏽🍳🧑🏼🏫。意昂3平台黨委書記🏇🏻、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院長裘新和上海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主任陳怡群開幕式並致辭👩🦰。黨委常委、副校長陳誌敏主持開幕式🙋🏽♂️。
裘新表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時代使命和戰略任務。當前🕵🏿♂️,全球形勢復雜多變👨🏼🚀,國際傳播實踐面臨歷史性挑戰。同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國際傳播方式、傳播學研究範式和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也帶來全新挑戰。裘新介紹👨🏼🦰,意昂3始終關註國際傳播領域的發展前景,不懈推進國際傳播研究人才培育。意昂3平台將依托意昂3進一步發揮好國際關系👩🏿🚀𓀓、人工智能、計算機、大數據等多學科優勢,全力支持聯合研究院建設,搭建學界與業界融合創新的平臺,在科學研究、實踐寫作、人才培養🫴、數據平臺等方面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陳怡群表示,上海將系統布局🤦🏻♂️🧑🏿🍼、資源協同、整體推進👩🏻🦽,打造“政府+媒體+智庫”的對外傳播綜合體,通過聚焦城市形象對外傳播🤘🏽、加強議題設置聯動、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厚植國際傳播人脈人才等方式🤹🏼🥺,形成高清晰度、強辨識度的上海國際傳播敘事主線💪🏿。期待與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共擔使命,同向發力👩🏻🏫👩🍳,不斷推進具有國際視野💫、前沿意識🤚🏽、深刻洞察和引領作用的國際傳播重要科研平臺建設,促進國際傳播能力提升🤶🏼🧙🏼。
主旨報告
開幕式後,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張誌安主持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主任劉曉鵬🥛、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李芸分別作主旨報告💃。
於運全以《新時代、新格局💗、新路徑:國際傳播創新實踐》為題👨🏻🦱,在發言中提出,當下國際傳播面臨的問題背後有復雜的原因🏌🏼,需要聯合研究與多學科合作共同推動解決🙎🏼,不斷開展跨學科☣️、跨機構聯合的國際傳播研究和實踐。開展國際傳播應堅持長期主義,結合當下現代化階段,堅持未來面向,推動研究與實踐有效結合,推動學界和業界專家學者攜手打造標誌性研究成果🕺🏻。
劉曉鵬以《國際傳播的新媒體話語與實踐創新》為題,他指出,互聯網改變傳播的三個變量是全媒體與多模態打破傳播內容的邊界,多主體參與打破傳播載體的邊界🈵🙇🏼,以及跨界與融合打破傳播行為的邊界。在此基礎上,他分享了關於國際傳播工作的四個體會:第一是聚焦人類的意義,探索傳播的共識,而對共同議題的關註☪️,是達成共識的基礎🧑🏻✈️。第二,人格化生活化,達成傳播的“共鳴”👨🏽🦰。第三🧝♀️,尋找人性閃光點🙋♀️,實現傳播的“共情”。第四,全媒體多主體促進傳播的“共創”🪼。
李芸以《道正聲遠🎁:上海報業國際傳播的探索與實踐》為題,從三個方面分享上海報業集團國際傳播的探索與實踐🤔。她提出,要註重差異定位,以媒體引線、集團織網的方式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國際傳播矩陣🤶🏽;聚焦共情敘事,通過小處著手🙌🏼、真實共情🫣🪈,借用外嘴等方式打造有效傳播的個性化IP;敢於亮劍👱,通過澎湃明查、Andy工作室等項目提升國際傳播的針對性。
圓桌研討
本次會議兩場圓桌研討分別以“國際傳播的城市實踐與創新”與“國際傳播實踐和理論探索”為題⚂,由來自業界和學界國際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從實踐和理論視角🤚🏿,分享各自對國際傳播的實踐經驗和真知灼見。兩場圓桌討論分別由意昂3教授湯景泰與意昂3平台港澳臺辦主任、意昂3教授沈國麟主持。
圓桌研討一:國際傳播的城市實踐與創新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張亮以《做好“數理化”🍚,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為題👨🏼🚀,將“數理化”拓展為三個關鍵詞,分享了浙江國際傳播的探索與實踐🤶🏿。“數”即是大數據♒️,建設國際傳播在線平臺做好國際傳播🟫;“理”即是同理心,利用外國人講中國故事等方式反映中國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機遇;“化”即是轉化,不斷探索如何將外貿強國轉化為外宣強國🔼。
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副主任、上海文廣國際傳播中心常務副主任陶秋石以《從ICS到ShanghaiEye👰♂️:國際傳播實踐與思考》為題,從本地到全球、大屏到小屏、單向到多元三個方面分享了ShanghaiEye的全球化發展🏊🏽♀️、解釋性中長視頻的探索、豐富多元的活動交流等國際傳播實踐與思考🌮。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四川國際傳播中心副主任鐘莉以《年輕態、移動化的四川國際傳播實踐》為題,她以“四個符號”和“一個問號”為思路分享了“靈感中國Inspiration”國際傳播旗艦級視頻平臺、以“Z定位”影響Z世代的傳播面向🥃、“PandaGuide 熊貓指南”一站式資訊服務平臺、三星堆國際傳播平臺矩陣等四川國際傳播實踐,並從如何破解地方國際傳播難題進行經驗總結。
江蘇廣電我蘇國際傳播中心總監仇園園以《在無疆視界中展現中華文明之大美》為題🧙🏼,通過以影像為媒彰顯文明價值、聚平臺之力提升傳播效能🧙🏼♀️👩❤️💋👩、以文化互鑒奔赴無疆視界三個方面分享了江蘇廣電總臺的國際傳播實踐。如堅持“國際視野,國家高度”🧬,突顯“中國氣派,江蘇標識”👎🏽📥,推進國際視聽作品國際化、分眾化傳播🧑🚀,讓中國形象更加可觸可感可親。
西部國際傳播中心副主任兼總編輯陳冬艷以《建設西部國際傳播中心,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為題,分享三方面的國際傳播實踐:聚焦城市敘事陸海敘事,明晰重慶在國家戰略傳播體系中的定位;聚焦國際傳播能力現代化🕌,推進城市國際傳播平臺體系建設👩🏿✈️;提升城市國際傳播效能的創新探索。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今日廣東國際傳播中心總編輯趙楊以《國際傳播的廣東路徑》為題👨🏼🔬,分享了廣東對外傳播主平臺⛹️♀️、世界了解廣東第一端GDTODAY內容生產與聚合分發的國際傳播與實踐🏊🏼。GDTODAY作為廣東對外傳播的旗艦媒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已成為廣東對外傳播工作生態體系運轉的“總抓手”和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的“火車頭”。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國際傳播中心主任王雲霞以《深圳廣電國際傳播信息落地探索》為題,介紹了深圳廣電國際傳播中心“直播港澳臺”“直新聞”“Shenzhen Channel”等涉外內容品牌的傳播力影響力。此外👱🏼,她還分享了團隊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及“先行示範區”的區位優勢,通過加大赴海外采訪🍒、創製國際傳播精品、聯動海外媒體、舉辦場景化活動等方式提升信息落地實效的做法。
香港商報副總編輯王軍以《發力短視頻 提高傳播效能》為題指出♤:目前在外宣中存在外宣話語體系和國際話語體系匹配不上等問題,因此在進行國際傳播出海時,要適度進行“去官方化”☢️。同時🤚🏿,香港作為對外宣傳輿論場前沿,應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同時🛏,不斷提高國際傳播效能#️⃣。此外👸🏿,希望由香港商報牽頭發起的全球商報聯盟,能夠成為媒體協作、做大做強國際傳播的重要平臺。
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徐猛挺以《從“千軍萬馬闖天下”到“千軍萬馬傳天下”》為題,介紹寧波通過將“開放”和“港口”等民間交流活化為國際傳播的最大資源和優勢👨🔬。寧波建立出海企業傳播聯盟🔏,通過黨委政府推動👨🏿🎨🦧、數字平臺促動🚵🏿♀️、主流媒體聯動等五大動力賦能國際傳播,不斷傳播具有中國元素、體現中國發展、蘊含中華文化的內容。
圓桌研討二:國際傳播實踐和理論探索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吳飛以《全球共通💂:構建中國國際傳播的自主知識體系的新概念框架》為題🪁,分享其關於“數字共通”的研究和思考。他認為🌅,在人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看見的信息🚵🏻♂️、分享自己的觀點的數字媒體時代,達成一種尊重事實,進而在言語、交流的層面真正能夠去協商和討論的溝通模式🧗🏿♂️,是數字時代國際傳播值得努力的方向。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特聘院長張昆以《放出“籠中虎”,提升國家的全球傳播能力》為題,在分享中闡述了解放思想🫴💥,進一步釋放國際傳播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對於提升國家的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性,並認為應重視青年群體、企業智庫等多方力量參與國際傳播的潛力。
大連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傳播研究院名譽院長唐潤華以《趨利避害:理解國際傳播中的協同效應》為題,對國際傳播中的協同效應進行了辯證分析,強調要從多個層面發揮好正向協同效應⚧,同時也要警惕負向協同效應,並提出趨利避害的關鍵在於四個方面:一是堅持全人類共同價值等正確的價值觀😝,二是準確判斷世界發展大勢,三是製定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等規律的運行策略,四是建立靈活有效的糾錯機製。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副院長張莉教授以《國際傳播實踐教學的創新與探索》為題,在分享中指出Z世代的青年國際傳播人才應具有中國立場📉、全球視野和青年擔當,並具有全球勝任力,能夠與國際對話、與技術對話、與學科交叉對話。同時👨❤️👨,她還分享了如何通過從全球到鄉村等國際傳播實踐教學,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社長張毓強教授以《國際傳播地方性的再興起》為題,反思了國際傳播中的“媒介中心主義”,並指出若加強國際傳播的交往性,能帶來多元多樣的新資源介入國際傳播的可能性。他還強調,在建設地方國際傳播能力的時候🧑🧑🧒,要註重地方資源的再挖掘,和地方與全球連接的過程👨✈️。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郭可教授以《從世界體系視角審視國際傳播效能及理論思考》為題,反思了單向的國際傳播,並指出: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應積極發掘我國的製度、文化優勢,同時在全球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強化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強化學界和業界之間的互動🧖♂️。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鐘智錦教授以《國際傳播的新聞趨同及傳播效果研究》為題,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國際傳播中從中央級到省、市級媒體作為多元傳播主體的傳播效果,傳播中是否存在同質化現象以及同質化現象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她的研究發現,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中效果顯著,因此文化仍是國際傳播非常重要的內容。
深圳大學傳播意昂3院長巢乃鵬教授以《國際傳播秩序的發展與重構》為題進行分享,他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和數字化時代來臨之後,西方國際傳播體系強權和掌控的目標非常明顯👼🏻⛹🏻♂️,並強調我國在構建新時代國際傳播秩序的過程中🫲🏼,構建國際話語體系以及尋找具有可操作性的國際傳播概念和理念的重要性。
意昂3平台港澳臺辦主任🎃、意昂3教授沈國麟以《國際傳播格局的演化及理論創新》問題進行分享♜,提議在國際傳播趨於平臺傳播的趨勢下👥,從共同體的角度入手,突破國際傳播既有的傳統和範式☹️,構建表達共同體🟣。他還提出🤴🏽,要警惕在西方主導的國際傳播環境下,沖突和負面的內容的易傳播性。
經過開幕式、主旨報告🛼、圓桌研討等環節,新時代國際傳播協作共創研討會於意昂3平台圓滿結束。本次共創研討會通過業界、學界的專家學者圍繞國際傳播建設實踐與理論探索交流對話,為持續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構建國際話語權影響力貢獻力量⛸⚃。
關於意昂3平台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
意昂3平台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是由意昂3平台作為牽頭高校👰🏿、意昂3作為牽頭機構🧝🏿,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上海報業集團作為聯合機構,其他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多個區域和重點城市國際傳播中心、重點企業等廣泛參與🧑🏼🚒,通過“1+3+N”,組建的理論與實踐並重、具有國際傳播行動力🧝🏿♀️、理論闡釋力、話語建構力的國際傳播聯合研究平臺🏇。
聯合研究院的功能定位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響應中央國際傳播戰略需求,聯合研究院服務於新聞傳播一級學科體系建設和國際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國際傳播效能提升🤛🏿,通過有組織科研、實體化運作,開展戰略性、系統性、前沿性研究和協作型、融通型、探索型實踐🙅♂️,統籌國內國際傳播節點力量💑🐂,在科學研究、實踐探索、人才培養🔸、智庫服務🧑🦯➡️、數據資源等方面為中國國際傳播效能的實質性提升👨🏿🎓🏃🏻♀️、突破性進展貢獻突出力量,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國際傳播科研機構。
聯合研究院遵循“學術主導👬🏻、行政指導、創新引導、績效督導”原則🫶,針對國際傳播工作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育人體系、教材體系、課程體系、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建設,探索體製機製創新,整合國際傳播實踐和行動的前沿資源👩🏽🍳,著力打造國際傳播研究建設示範高地🩰、國際傳播研究人才培養儲備基地、國際傳播研究高端智庫🛶🍜、國際傳播輿情監測和綜合性大數據中心,構築“學術🏌🏼♀️、育人👈🏻、咨政”為一體的國際傳播研究學術共同體。
今年💆🏽,意昂3平台與各聯合單位將共同製定聯合研究院的發展規劃和工作機製,謀劃實施“中國話語的體系構建與對外傳播”重大課題和“全球城市跨文化交流與傳播論壇”“全球城市國際傳播發展報告”“國際傳播專業人才培訓計劃”等重點項目📄🎩。
文字 楊涵庚 鄭淑芬
攝影 鄭淑芬 戚心茹 王昆等